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在教学中没有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学情的考虑,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对亲人的怀念。反之,学生对主题仅仅是思念亲人吗?提出疑问。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主题的分析上。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怎样更好的引导,更容易理解主题,怎样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交流都是需要改进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2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 ……此处隐藏6635个字……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0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平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平常平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平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习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习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习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习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1《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俗约悍芊⒍潦榈脑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2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后反思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三、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四、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 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3《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