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中学美术教材第15册第7课《有趣的墙》
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属于设计和制作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与生活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个性张扬,创造力强。
教学目标:
(1)通过立体构成作品欣赏、基本知识和累积构成的制作练习,使学生在提高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能力的同时,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
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等。
2.学生准备:卡纸、剪刀、透明胶带等。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解、示范,演示、学生表演等。
教学流程:直接导入课题有趣的墙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说起“住”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建筑、墙、砖,今天,在这堂小小的美术课上可能我们还不能去设计真正的摩天大楼,但我们可以动动手、动动脑,
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建造一堵有趣的墙。
(课件出示课题)
一、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1.联系生活中真实的墙:万里长城、南京明城墙。
引出:砖—墙,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生活中还哪些用实物累积的事例?他们的基本形是什么?(课件)
抢答环节:找基本形。
(以小组来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欣赏生活中一组有趣的“墙”
不同的墙面中快速找出基本形,并观察基本形的累积方式变化。
导出概念:墙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墙,大多是用一块块砖砌出来的,这种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形单元,
通过叠加、
聚集等重新组合的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
形态,叫做累积构造,如果累积构造的是一堵墙的式样,我们就称它为墙式累积构造,它是立体构成中的基本构造之一。
3.启发学生总结出:基本形及累积方式的变化会使作品更生动,更具新奇美感。
启发学生如何变化基本形,基本形有了一定的变化可使累积作品更多样、更美观。总
结出对基本形变化:
①大小、方向的变化;
②形状的变化;
③色彩的变化;
④装饰基本型等;
方法:剪、刻、挖、折、贴、粘、涂色等。
二、学生设计制作基本形
通过上个环节的学习,以卷纸为基本形设计变化形式——创造累积。
1.启发学生以卷纸为基本形如何进行变化,得出可行的方法:
a、切、挖成一定的立体造型;
b、用涂色工具涂色或画图案;
c、用装饰品粘贴点缀;
d、用彩纸包裹……
2.用可行的最后一种方法:用纸包裹的方法——用什么纸(红纸)——纸的变化(剪纸)——用剪纸包裹卷纸形成色彩、图案有变化的基本形。
3.教师示范剪纸方法、包裹方法,学生学做。
4.学生作业,教师巡导。
三、欣赏作品有趣的“墙”。
●教师演示制作基本形:
(板书制作步骤)
基本形的制作材料一般用纸,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或者是废旧的包装材料,如空纸盒,纸杯等等。
第一步:做基本形的外框,
(外框的形状有很多种,从横切面看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星形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随意变化)
第二步:装饰变化基本形,
(如果想设计出更有趣的“墙”,可以变化基本形的造型,对内部或是外部加以装饰)
第三步:粘合、固定。
(可用双面胶粘合或用回形针固定)
示范结束后展示教师做好的基本形及成品。
了解了基本形的制作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基本形的累积有哪些样式?(课件)
●欣赏累积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简要介绍,里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一、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 ……此处隐藏7269个字……中有哪些收获及感受,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以积极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习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3、水到渠成、导出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取3.14
C=πd
C=2πr
圆周率就是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说的“周三径一”,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它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计算机计算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达到上亿位,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特殊要求,π一般取3.14。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请用刚学到的公式计算一下你所画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2、已知篮球板上铁圈的半径为20厘米,求其周长。
3、如下图,要给一块台布镶上花边,所镶花边的长度是多少?
4、随机练习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
【设计意图: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祖冲之所创造的伟大学术成就能够在国际上遥遥领先1000多年,我们虽不见得有他那样的天赋与智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与他同一个国籍而骄傲、而自豪!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说课稿 篇6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现在想把这封信发到美国,在这封信发送的过程中会经过哪些环节,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举手起来说一说。(课件演示情景)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邮寄这封信非常的费事费力而且花费多,联想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有没有一种方式及省时省力又花费少呢?(学生回答:电子邮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收发电子邮件。
提供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对比生活中信件收发与网络邮件收发之间差异的情境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收发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上节课刚学习完邮箱的注册,学生对电子邮箱有初步的认识,具备学习发送电子邮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倾向。学生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内部条件即学生对电子邮箱的初步了解。教师需提供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了解到电子邮件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引领学生认识邮箱页面
介绍收发邮件操作步骤:
1. 发送邮件。
点击写信按钮,在显示的写信窗口中,需要输入“收信人地址”、“主题”、“内容”,点发送按钮即可。教师强调收件人的格式一定要输入正确. 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发送成功后,页面出现“邮件发送成功”信息。(教师通过示范性的操作、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创新动机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础。特别是为学生形成操作策略提供帮助。)
2.收邮件。
进入邮箱后,点击收件箱按钮即可看到所邮件服务器域名收到的邮件(显示邮件主题及发件人地址)点击邮件名称,即可看到邮件内容介绍完操作步骤后同学一定都很着急的要具体操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一:相邻的两台电脑的同学互发邮件。主题:交流学习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收发邮件,教师边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
思考:自己能收到自己的邮件吗?
学生上机实践,通过亲自实践得出结论。
教师及时布置任务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此时的学习感受,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我的邮箱地址是(xzliqinghua@126.com)看哪一个同学最先发给老师。
观看同学发过来的邮件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师已经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很多同学们的邮件)将第一个发来的邮件广播给学生看,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后老师会仔细的看其余的邮件。)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提供的教学策略: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节课注册邮箱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收发电子邮箱操作的知识结构不是很完整,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是有结构的,也不是完整的。我们教师需要将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让学生操作体验,让他们学习的知识形成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同学们的桌面文件柜里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呀(学生回答:想听)但是学生机上没有音箱,怎么办?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小组交流,尝试操作。(教师起了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继续布置任务三:给老师发一首好听的歌曲。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请一位歌曲发送成功的同学说说操作步骤。教师强调操作步骤:
使用附件如需随信邮寄文件,则需要进行附件的添加。
添加附件步骤:
步骤一:点添加附件
步骤二:在弹出的“选择文件”对话框中选择需要邮寄的文件。
步骤三:选择好文件后,添加附件下方会把文件显示出来。
提出问题:能不能再添加几个附件呢?(学生回答:可以)
点击“继续添加附件”,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添加多个附件。
教师提出问题:音乐能发出去,图片可以发出去吗?
布置任务四:给老师或知道邮箱地址的同学发几幅好看的图片,以便今后的学习中使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学习了电子邮件的收发后,它与普通信件的发送比较起来有什么优点?(教师引导说出:快捷,方便,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还可以发送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提供的教学策略: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邮件中附件的概念和电子邮件增加附件的方法,但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不但可以给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寄信和寄物品。我们教师讲授在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将生活中物品类比电脑中的图片、音乐、文本,如果想把这些电脑中文件增加在邮件中发送应该怎么办?让学生产生邮件中增加附件发送的愿望。学生经过自学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发送附件的操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电子邮箱中信件有不同的图标,你们注意到了吗?
通过比较了解不同邮件图标的概念。让学生对比生活中信件的状态,了解各种图标的意义。
三、课后小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收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传递信息的桥梁,平时同学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